上海有个人人皆知的大贪官

发布时间:2006-09-29浏览次数:1643

 
 
 
      8月4日-6日,叶观澜挈妇将雏去上海作暑期旅行。短短三日内,广泛接触了上海人民:
出租车司机、西瓜贩子、宾馆工作人员、老师、市政府退休干部、我过去的学生等一干人等。
“就你所知,目前上海最大的贪官是谁?”
      “当然是那位陈某人了!”
       一个相同的问题,千篇一律的答案。
       要不怎么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呢。百姓的口碑,真的是比石碑都要厉害!
       如此一来,我就难免想问中国纪检部门三个问题:
       第一、反腐真就有那么困难吗?
       第二、民众的意见你们是否认真调查了解,重视过?
       第三、一个官员到底是因为先政治上的倒台终致腐败的曝光,还是由于腐败的曝光而终致政治上的倒台?
      你们可能会振振有辞:“叶观澜同志,这种事不可以胡乱猜疑,你得有确凿的证据。”
      可我也有一万个理由说:“百姓有权风闻奏事,证据得由你们据此去找。”
      找到了,算为民除害。
      找不到,也还他姓陈的一个清白。
      问题是:
      坊间百姓们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
      听到了你们重视了吗?
      重视了你们据此进行过起码的调查了吗?
      再者,根据我们老百姓这么多年的人生经验,中国的事情只要是谣传,大抵上99%是真实的。不信你们对照这些年来坊间流传了多少顺口溜,有几个最终没有应验的?在王怀忠那个坏蛋尚未被抓的好多年前,安徽老百姓早就在饭桌上口口相传这样的段子:“只要反腐不放松,迟早会抓住王坏种。”结果怎么样?大家在热盼了很久之后,终于等到了那一声姗姗来迟的枪声。
      至于官员们到底是因为先政治上的倒台终致腐败的曝光,还是由于腐败的曝光而终致政治上的倒台?我一介平民书生当然无权与闻内幕了。
      但我敢说,如果不是因为安徽大贪官王昭耀政治上的先行倒台,那么他的两个内弟(其中一位就是用MBA知识管理多达六名以上情妇的原宣城市副市长)的腐败行为就算安徽当地老百姓天天挂在嘴上,骂得天崩地裂,也不会有人去查。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大着胆子小声嘀咕着:
      “当前中国,吏治腐败才是经济腐败案件前仆后继、层出不穷的真正原因。”
      善良的人们一直心存幻想,指望着一两个清官的出现就能阻止权力寻租,还民众一个清白干净的世界。
      可是大家别忘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从来没有一天根除过腐败毒瘤!就算出现像朱元璋这样习惯于将贪官污吏剥皮抽筋的反腐皇帝也丝毫不起作用。
      因为西人亚当・斯密早已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作为一种经济动物,自私乃是其与生俱来的天性。何况我们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习惯于权力不受监督的社会,腐败从来就不是一个现实社会的偶然,而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总统是坏蛋”。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政治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搞,还不是一个秃瓢两个虱子,再明白不过的事了吗?
      可恨的是,有的人至今还在那里大谈特谈什么“改革的三条底线。”
      中国人民不需要任何人、任何党派给改革预设什么底线,只要这种底线无益于我们去打破黄宗羲、黄炎培两位老先生所指的“周期性历史怪圈”,则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将之抛弃!
      正确的选择其实非常简单:有利于人民的事,我们就去做,而且毫无禁区地去做!不利于人民的事,哪怕有一千万条理由,我们都坚决不做。
      倘若有些人一定要为了照顾国内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和情绪而公然违背上述原则,作出不利于人民的选择,人民最终必然会将之连同垃圾一起扫地出门,倒在历史的垃圾站。哪怕这个过程是一万年!
      更何况,历史已经为我们证明:从1924年的北伐到1949年的垮台,国民党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第一个政党,由先前广受人民的赞誉到最终遍遭人民的抛弃,不过短短的25年时间。重读1924年的《北伐宣言》,早年的国民党是何等的光明磊落!何等的意气风发!万民敬仰,一呼百应。又是何等的光彩照人!再看1945年之后的国民党,独裁,腐败,不让人民说话,动辄用人民血汗钱制造或购买的冲锋枪怒气冲冲地指着人民。轻则封嘴,重则杀人。那又是何等的心虚!何等的恐惧!何等的不堪一击!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任何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不被人民抛弃,都必须谨记这个历史教训,早早做出有利于人民受人民欢迎的选择!
     否则下场绝不会比当年大陆和后来台湾的国民党好到哪里去。要知道,中国人民的眼睛总是雪亮的,并且容不得半点沙子。谁要是以为中国人民不爱说话,最好糊弄,谁肯定要遭到历史最严厉的惩罚。因为中国人民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叶观澜匆匆奋笔于磨剑斋
      2006年8月8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