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两盏灯

发布时间:2013-09-11浏览次数:79

李祥

  30多年前的两件小事,至今仍深深铭记在我心里,仿佛两盏灯,驱逐了我内心的黑暗,让我温暖,使我坚强。
  
  1978年,入伍第二年,我所在的部队换防到湖北省武昌机场。按部队的要求,新战士都要轮流到炊事班帮厨。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我帮厨期间。
  
  一天早上,团政委谢毓安急匆匆来到我们炊事班,微笑着对我说:“小李,今天早上我要搬家到师部,来不及做早点,你给我拿几个馒头。”我知道,谢政委是去师政治部任副政委。我来不及多想,就从刚刚出锅的蒸笼里,拿了8个馒头放在他带的饭盆里。谢政委说了一句“谢谢”转身就走了。
  
  让我们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谢政委来找事务长,拿出两块钱和一斤粮票说:“这是昨天的早点钱。”当时,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政委不用了,几个馒头交什么钱!”大伙谁也不好意思收他的钱和粮票,谢政委一下子严肃起来:“不收,明天我就把馒头做好,送来还给你们。”他说完就离开了,谁也没有在意。可第三天一大早,谢政委果真端着10个馒头到了炊事班。当时我心想:一个政委,吃几个馒头算什么,还交钱、交粮票,至于吗?
  
  到了1980年,接到上级命令,我所在的飞行团转场到另外一个机场训练。团里留下少数干部、战士留守军营,我是其中之一。一天下午,住在对面营房的赵子云团长突然来到我宿舍里,笑眯眯地说:“小李,把你的针线包给我用一用,我的扣子掉了一个,要缝一下。”当我双手递上针线包时,团长连忙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接了过去。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两天后,赵团长又笑眯眯地把针线包送来还我。那时,我想,赵团长和谢政委不但在工作上相互配合,没想到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如出一辙。
  
  当我还是新兵的时候,我对谢政委还馒头的事还不太理解,没太当回事。但是,到了赵团长还我针线包的时候,我就开始认真思考这些事背后的意义了。这一思考伴随我度过了剩下的军旅岁月,直到我转业到地方,参加工作,不知不觉在亲友同事的言语中变成了和团长、政委一样的人。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贪公家一分一毫,这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让我们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不贪公家一分一毫,使我们始终保持了队伍的团结和正气。在和平年代,牢牢坚持优良传统仍旧是我们冲破艰难险阻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物质生活的改善,让一些人不知不觉地淡忘甚至抛弃了传统,我之所以认为谢政委可以拿了公家馒头不还,赵团长可以拿了针线包不还,恰恰是因为我还没有融入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站在团长和政委面前,给他们一个标准的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