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南同志勤廉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3-09-11浏览次数:63

余兴辉

  项南同志是福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锋。1980年12月,项南调到福建省工作,历任省委常务书记、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省委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项南团结带领省委班子锐意革新,为福建的改革开放、经济崛起和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热爱群众、体察民情,深受福建人民爱戴。
  
  项南的老家是连城县朋口乡文坊村。他主政福建期间,没有给连城批过一分钱。1983年,文坊村群众还在点煤油灯。为了让村里拉上电线,装上电灯,当时的村党支部副书记项新文满怀希望去福州找项南求助,项南不但拒绝帮忙,还批评了他一顿:“你找错人啦。你得去找朋口的书记,逐级反映问题。”他还批评项新文舍近求远,不该浪费到福州的路费。项新文回到村里,不敢把项南的话跟大伙儿说,他担心乡亲们会说项书记“太不近人情”。1986年5月离闽赴京前,项南第一次携带家眷回到连城,这次回乡的目的是辞行。面对父老乡亲,项南动情地说:“我从来没有给你们批过一分钱,是不是?我想,我不后悔,这是对的。你们有的人对我很有意见,说我们连城出了一个省委书记,结果一块钱也没捞到。”为什么没有给家乡批过钱呢?项南解释道:“因为我这个省委书记,不是朋口乡的党委书记,我眼睛要看到全省,还得看全国……你们有什么事情,应按组织程序来解决。”他还一再叮嘱家乡的党员干部,要改变落后面貌,不能靠项南或靠地县委书记批钱,要靠正确的路线,靠好的作风。
  
  项南的勤俭节约在福建是出了名的。他下基层调研总是为基层干部群众着想,每次下乡都是轻车简从,时常与随行人员和当地领导一起乘坐中巴车,边走、边看、边听汇报。每到一地,项南都让身边工作人员交代下去,接待不可超过标准、不能随意加菜,吃饭不喝酒,不吃大鱼大肉,只要以素菜为主的“四菜一汤”,能吃饱就行。他还与地方负责同志“约法三章”:一、不允许当地领导到边界迎接;二、不允许摆设宴席;三、不允许送土特产和礼品。这个规定到他离开福建时也没有打破过。项南到连城,只吃地瓜稀饭,外加青菜、豆腐等家常菜。他生怕地方政府超标准接待,不时加以提醒。1983年,项南逗留朋口乡政府时,就特意嘱咐午餐只许上豆腐、青菜、地瓜和米饭,声明“多一样就不在这里吃饭”。1986年与乡亲辞行时,项南特意拿出200元现金宴请亲友。
  
  项南在工作中善于谋全局、抓大事,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又事必躬亲、细致入微。福建省计划在革命老区永定县建一座水电站,但坝址始终难以确定。为使这个工程早日上马,造福老区人民,项南邀约水电专家一道,到永定实地考察。由于交通不便,道路不通,有8公里路只能坐手扶拖拉机。项南毫不犹豫,头顶烈日,和大家一道乘手扶拖拉机前往,当场拍板选定了坝址。“省委书记坐手扶拖拉机”,在当地百姓中一时传为佳话。闽西长汀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许多农村群众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项南高度关注这一带已存在多年的水土流失现象,强烈意识到农村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紧迫性。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他亲自负责这项工作并亲笔创作了当时广为流传的《水土保持三字经》:“责任制,最重要;严封山,要做到。多种树,密植好;薪炭林,乔灌草。防为主,治抓早;讲法制,不可少。搞工程,讲实效;小水电,建设好。办沼气,电饭煲;省柴灶,推广好。穷变富,水土保;三字经,永记牢。”如今,昔日“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长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正在加快崛起,前景广阔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生动诠释着“三字经”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实践,但是,深受群众爱戴的项南书记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清白世传,作吏还从冰上立;廉明性秉,讼人都在镜中行。”这是悬挂在连城县文坊村项氏祠堂正厅中的一副楹联。清白世传、廉明性秉,这是连城廉政建设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项南同志的光辉风范。

链接:
  项南(1918—1997),原名项道成,福建省连城县人。早年随父亲项与年参与闽浙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开辟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安徽省青年团书记、华东局青年团书记、团中央书记、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党的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7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