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小议

发布时间:2013-09-11浏览次数:133

乐其

  照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人们通过照镜子洗漱修剪、穿衣打扮、美容保洁,从而保持自身良好的仪容仪表。
  
  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宿舍进门的大门旁有一大立镜,立镜上方有一镜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少年周恩来将这一镜铭抄在本子上,时时对照,处处检点,以致一生都保持仪表端庄、和蔼可亲的形象,为人们所由衷地景仰。
  
  近读《陈云传记》,看到一则陈云照镜子的佚闻。陈云下基层调研时,同工作人员一起到食堂就餐。餐毕,他必用馒头片或米饭把盘中的菜汁“打扫”干净,然后拿起盘子照照,还风趣地问身边工作人员:“这像不像一面镜子啊?”掌管国家财政大权的陈云,是用这种“光盘”行动来倡导厉行节约的风气,而他自身就是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的楷模。
  
  其实,“照镜子”的意义,早已远远超出了“正衣冠”的范畴,对照特定的人或物检查和校正自己的思想言行,也是“照镜子”。所以“照镜子”也是一种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的为人之道,成为许多圣人贤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汉末女诗人蔡文姬说过:“揽镜拭面,则思心当洁净;傅脂,则思心当点检;加粉,则思心当明白;泽发,则思心当柔顺;用栉,则思心有条理;立髻,则思心当端正;摄鬓,则思心当整肃。”你看,一位古代的女诗人竟从每天的揽镜拭面中,引出这么多的修养心得,用以滋润自己的心灵,实属难能可贵。佛教中也有“照镜子”的教诲,有诗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里不仅教给人们要以心为镜,及时洞察自身的污点,还要“勤拂拭”,以保持心灵的洁净,使自己的心也如明镜一样,纤尘不染,光洁明亮。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照什么样的镜子?最主要的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章对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要求,在理想信仰、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同时,还要对照群众的期盼,对照先进的典型,通过照这些镜子,重新认识奋斗的目标和行为的规矩,看到自己存在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差距,从而实现工作上守法合矩、学习上不断上进、生活上检点自我。实践证明,常照镜子善莫大焉——常照历史之镜,可以汲取历史经验,深谙发展规律;常照群众之镜,可以铭记百姓之苦,永存爱民情怀;常照党章之镜,可以规范自身言行,不改宗旨本色;常照法规之镜,可以强化法规意识,学会依法办事;常照典型之镜,可以砥砺道德品行,自觉见贤思齐。在时下“微时代”背景下,我们还要以舆论为镜,善于见微知著,透过舆情审时度势,从而推进我们的工作。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有的同志之所以由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秘诀就是善于常照镜子,不断从他人他事中审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照镜子必须抛开面子,只有敢于照、善于照、勤于照,做到“一日三‘照’吾身”,才能常扫思想上的“灰尘”,常驱心灵中的“迷雾”,实现人生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从而自觉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以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