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各级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有序展开。新班子带来新气象,这是新形势的要求,也是老百姓的期盼。对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的反腐倡廉工作,新当选的纪委书记将有怎样的动作来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呢?(12月5日人民网)
最近一个时期,各级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确实呈现很多“亮点”,如党委副书记减少、常委人数压缩、班子成员年龄下降等。但在所有“亮点”中,纪委书记异地交流则无疑是其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注意到,各地新任纪委书记到任后,在不同场合都高调表明了反腐败的决心,显得底气十足。那么,这种反腐的底气究竟来自何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党中央的支持。党中央对反腐败工作高度重视,而且已经把反腐败上升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腐败危害性的清醒认识和反腐败的坚定决心。一些省部级高官的相继落马,无疑极大增强了人们对反腐败的信心。
其次,人民群众的支持。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他们已成为反腐败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已经查处的贪官来看,有的就是被群众举报揭发的,有的是在上级考核时群众反映强烈而暴露出来的。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腐败分子必将无处藏身。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无疑为纪委书记开展反腐败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
再次,党纪国法的完善。过去,由于法纪不完善,给了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目前我国已建立健全了相关纪律和法律,并将惩治腐败纳入法纪的轨道。近期,党中央已陆续出台了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而且还对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交流工作和任职回避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制度的建设对于防止和查处领导干部腐败都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党纪国法的不断完善也为纪委书记开展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有党中央的支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党纪国法的完善,笔者相信,各地纪委书记在反腐败工作中必将大有作为,我们也期待着反腐败斗争掀起更强劲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