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求真务实精神落到实处

发布时间:2006-09-12浏览次数:189

 

刘荣升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新的形势、新的历史使命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结合各项实际工作,努力将求真务实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继续加强世界观的教育,夯实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世界观决定人的思想,思想决定人的行为。求真务实,要求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扎实地工作,而绝不能投机取巧,欺世盗名。所以,必须使所有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求真务实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求真务实在发展各项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一切行为的动机,必须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跳出个人利益得失的小圈子。这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偏离了这个“点”,就必然要犯错误,导致私欲膨胀,甚至会走向犯罪。以这个“点”为中心,在工作中必然会首先想到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一切从公出发;就必然会讲真话、办实事、求真理、务实效。过去,我们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就是背离求真务实的结果。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只图虚名,不求实效;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这些不良作风,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了问题,这样的人,不是求真务实,而是求官务私。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要从教育入手,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宗旨、性质教育,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进行党的思想路线的教育,进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育,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求真务实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切实做到重实际、说实话、求实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继续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为求真务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和保障。它的作用是保证让坚持求真务实的人“香”起来,让不肯求真务实的人“臭”起来。让求真务实的人升上去,让不肯求真务实的人降下来。这既是一种保证,也是一种导向和激励。有了制度的建设和创新,坚持求真务实就有了坚强的体制保证,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就能够在全党蔚然成风,长期坚持,进一步发扬光大。当前,在如何保证求真务实的制度创新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比如,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指导工作的能力;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不断提高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发展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落实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不断提高全党和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执行程序,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坚持和完善各项公开办事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做好了,那么,求真务实必然会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动。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营造求真务实的氛围。有什么样的导向,就有什么样的氛围。求真务实氛围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导向,即激励导向、监督导向和舆论导向。

所谓激励导向,就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干部使用和管理制度,制定出比较科学的取舍标准和考察方法,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政绩,为正确识别和使用干部提供科学依据。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必须确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但要给人民群众以短期利益,还要给人民群众以长期利益;不但要给人民群众以“显”利,还要给其以“隐”利;不但要看当前的发展,还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但要看经济建设的成果,还要看社会进步的成果。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人为了自己快出政绩而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急功近利、追求短期行为。

所谓监督导向,就是充分发挥各种监督渠道的作用,把那些习惯于只对上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只怕领导不高兴,不怕群众有意见;只顾自己出政绩,不顾群众承受能力;只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愿为后人栽树乘凉等做法的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上拿下来。如果这样的人不断得以升迁,受到重用,那就是监督导向出了问题。

所谓舆论导向,就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舆论作用,既报喜,也报忧,敢于把那些背离求真务实,善于搞形式主义花架子的领导干部的行为予以暴光,并形成声势,使他们知其耻、羞其辱、愧其行,而让那些真正求真务实的人,荣其真、乐其实,骄其行。这样,三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党努力,一个求真务实的氛围和风气必会迅速形成。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