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莫忽视细节

发布时间:2007-09-27浏览次数:621

杨    鸣
 
      作风,是一个人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而细节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二者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实则不然。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是细节的积累。细节是构成事物的基础要素,不可或缺,更不可忽视。作风非但不例外,而且表现尤为突出。
      作风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在生活小节、工作细节、思想枝节、行为未节上,既上不了纲,也上不了线。也正因为作风的这一特点,在很多时候,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它,认为都是些小事,无关痛痒,无妨大碍,更有一些人甚至对它不屑一顾。于是,有些人对上班迟到早退不在乎,对外出不请假不在乎,甚至有些人对上班不做事,以及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都认为是小事。
      其实,这是因为一些人没有科学辩证地看待细节同整体、同大事、同战略决策、同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只看到细节细小的一面,却看不到种种大事都依细节而存在,更没有注意到任何事无一不是建立在细节之上,对“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理解得不够。任何整体都是由具体的部分构成的,任何战略决策都是对种种情况分析研究的结果,同理,一些严重的腐败行为也不外乎开始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
      领导干部作风上的细节,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他的个人印象。对一位领导干部来说,群众不一定看你报告作得如何有高度,看你的宏观规划有多么长远,而往往会从领导干部言行中的点点滴滴来判断是非,衡量优劣,并作为拥护或者反对你的理由。所以,细节连着人民群众,马虎不得。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个别领导干部往往不太注重细节。有的人把接受一条烟、几瓶酒看成是小事。君不见那些贪官们的堕落轨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接受一条烟、几瓶酒开始,到收受小部分现金,直至聚敛十万元、百万元、千万元赃款,越陷越深、越滑越远,都是因为“细节”不保而最终铸成大错的。由此看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抓的就是“细节”,但取得的却是长远效果。试想一个平常就不注重生活小节、工作细节的领导干部,怎能指望他带领人民群众干出奔小康这样的大事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敷衍了事的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定会是无动于哀。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接受的差事,因而在工作中也不可能投入热情,其工作效果也可想而知。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而他们又不得不做的工作,甚至即使是做了也不能把事情做好。用心想事、用心干事,对于这些人来讲,只是空谈。
      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肯在细节上下功夫的人,是求实、务实的表现;善于抓细节的人往往沉着冷静,处变不惊,见微知著,举重若轻,是顾大局、谋大事的表现;追求细节的人往往精益求精;不求过得去,只求过得硬,不求小胜,志在大胜、全胜,往往在别人易忽略的细节处下功夫,追求事情的完美和结果的实实在在。
      既然作风体现于细节,领导干部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细节。言谈举止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领导干部,一举一动都要用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抓起,从细微处做起。
      抓作风建设就要抓细节。党的严谨作风体现在每个干部身上,体现在每个干部从事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抓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要“抓大不放小”。“抓大”,就是着力解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放小”,要让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大力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反思,认真对照检查,认真整改。要从细小的问题入手,建立健全抓作风建设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以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细则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行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把对各级领导干部注重小节的要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摘自《中国监察》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