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人情”

发布时间:2006-03-02浏览次数:206

 

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人情”也逐渐成为一些别有用心人手中的“武器”。在有些人眼里,“人情”所致,无攻不开的“堡垒”、无打不倒的“英雄”。从近年来所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中,人们也常能听到“都是人情惹的祸”之类的话,看来“人情祸”确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信号。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人情”也不例外。“人情”的施与能给“施情者”带来种种好处。而能给“施情者”带来好处的恰恰是当今位于领导岗位的干部。所以,掌握着这样那样权力的干部也就成为“施情者”施情的对象。“施情者” 往往通过种种途径,利用种种手段,“投之以木瓜”,期望“受情者”日后能“报之以琼瑶”;而“受情者”呢,在日积月累的“欠”情之后,总会在不知不觉中给“施情者”提供某些帮助或方便。正如一位“受情者”的自白:“资金、项目总是要批出去的,给谁也是给。当然是谁够意思给谁啦!”也正是在这种哥们义气的“够意思”中,“施情者”得到了预期的好处。这种“够意思”似乎给“施情者”和“受情者”双方都带来了心理平衡,达到了“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或“情谊”似乎更加紧密。然而“人情”所造成的影响却远非如此:一些领导干部被“私情”逐渐腐蚀了思想,“方便之门”一旦打开,再想关闭时却已是利令智昏、身不由己,既败坏了国家工作人员、机关部门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可能给大多数人的利益带来损失。可见,领导干部要警惕“人情”关的攻击。

要遏制“人情”现象,一方面应建立内部约束机制,把权力的行使置于法律政策与规范制度之下。同时要完善外部约束机制,从群众意见大且容易发生徇私舞弊的环节抓起,广泛实行办事制度公开、办事过程和结果公开,让群众参与监督,以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用好手中权力,督促他们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抵御“私情”的侵蚀。如此,才能引导和规范我们的社会风气不断纯正。

(真言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