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就是一以伦理道德来治理政事,管理政务。实际上治理政事也好,管理政务也罢,从根本上讲,都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说到底又是对心灵的管理。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重于德”。在心与心的交融中,“百行德为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为,所有的良好行为中,道德居于首位。“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虽察而人不服”。即使你有显赫一时的地位、明察秋毫的能力,如果没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人家还是不会心服口服的。
人们记住孔繁森,是因为他的一心为民和曾经用自己的热血抚育三个藏族孩童。人民忘不了焦玉禄,是因为他常常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这就是“德政”的魅力,它能永铭民心。
从孔繁森、焦玉禄身上,我们感受到“德政”的力量。以德治政,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作为人民公仆,最根本的德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一德而立,百善从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法则。很难设想,那些贪图蝇头小利、燕口夺泥的人能够凝聚起民心。
作为从政的公务人员,树立应用的“德政”观,有一个普遍认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有一种为事业默默奉献、出自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服务人民、造福百姓的需要。
对于一个政府来说。“以德治政”与“依法行政”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德治不举,人心不稳,法治就会千疮百孔;法治松弛。惩恶不力,德治就会破堤而溃。只有传统美德与新型规范相互渗透,法治与德治联动,政令才能畅谈。“德政”的力量在于内在的道德规范。而这一规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穷魅力。
(真言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