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攀道比

发布时间:2006-03-02浏览次数:262

有一种名叫“攀比藤”的植物,专门攀附树上,树长藤高,相互攀比。故有民谣云:“藤攀树来树缠藤,攀攀比比好生存。”原来,攀比是植物生存的本能。但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却也多见染此癖好者。

就是刚入学的小学生,也常和同学在一起攀比,比谁的爸爸官大,谁的爸爸钱多,谁家有汽车……

天下事总有可比性。有些人以比阔斗富为乐事,有的大款比几千元点一首歌,几万元牵一只狗;有的比住房,比“坐骑”,比“小秘”。一些老大不小的官儿们,越比越不服气,越比越觉得吃亏:那些个体户、小厂长、科长们都发了,咱局长、处长就发不得?于是心一横,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吃喝嫖赌,变得贪婪无厌,结果最后“攀”进了牢房,“比”上了断头台。

高低大小、好坏优劣、先进落后,一经比,就瑕瑜互见,泾渭分明。然比法不同,结果不一。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吾不如”之比,比出了学术成就;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工作上比高标准,生活上比低标准,比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河南省灵宝市五亩乡贺根锁和高双旭两位农民,因兴教助学互相“攀比”,分别出资55万元和66万元,各盖一所现代化小学,一举改变了该乡校舍的破旧状况,比出了新一代农民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争气机”的“04型”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发明者――信息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邬江兴和他率领的攻关群体,一直恪守着“不和外国同行比工作条件、不和军外先富者比金钱收入、不和社会上一些人比享受”的“三不比”行为准则,从而战胜了金钱物质的诱惑,始终聚精会神地向着世界电信高科技产业的顶峰攀登。

由此可见,“攀比”并非贬义之词,关键看人们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标准去攀去比,心态不同,方法不同,则攀比的行为和结果也截然不同。

(真言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