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有愧”芳名久

发布时间:2006-03-02浏览次数:200

 

当官的懂得“有愧”,其实是件很重要的事。

何以见得?请看历史。

历史上,凡懂得“有愧者”大多为清官。

先看一例。白居易出任陕西周至县尉时,为官清廉。一日,他目睹了农民冒着酷暑割麦的情景,感慨万千,再联想到农民交完赋税后的种种困顿与悲苦,立刻挥笔写下著名的《观刈麦》,抒发了他那深深的“愧疚”之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有愧,尽日不能忘。”请注意诗中的“愧”字,何谓“愧”?不就是心有不安,为民不安吗?何况他不仅“愧”而且“尽日不能忘”呢?于是,也正是通过这个“愧”字,我们才感受到了诗人那种为民忧为民痛的拳拳赤子之心。

还有一首诗也带个“愧”字。诗曰:“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棉。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诗的作者是蔡信芳。清朝道光年间,他曾出任陕西的浦城知县。此人爱民如子,政绩颇佳,故此离任时百姓倾城相送,拦道挽留的哭声动地震天,他感动之极,当即赋诗回赠。显然,较之上述《观刈麦》,这首诗更感人,明明政绩卓著却仍在羞愧不安,这该是何等不平凡的大境界!

正所谓只因有“愧”芳名久,深知“有愧”的官,是好官。

(真言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