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道今:苟无民,何有君

发布时间:2013-09-11浏览次数:112

高深

  《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会见了赵威后。赵威后接过齐王的亲笔信,出于友善,还没拆开看,就问使臣:“齐国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生活得太平吗?国君也很健康吗?”
  
  齐使听了很不高兴,严词质问赵威后:“我本奉敝国国君之命,来贵国访问。你怎么先问我国年成,再问我国百姓,最后才问国君,这岂不是先贱后贵,贵贱颠倒吗?”
  
  赵威后听了稍有不悦,正色答道:“如果没有好年成,哪里还有老百姓的好日子?如果没有了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所以,我才这样问。难道还要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齐国使臣认为赵威后是“先贱后贵,贵贱颠倒”。赵威后则说齐国使臣是“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关于治理国家什么是本什么是末的问题,孟子下过一个结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梁惠王下》中还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一个国家真正的强盛在于全体人民的生活境况,不仅仅是经济生活,还包括他们的政治处境与心理状态。国家的财富是同心同德的人民,而不是钢铁,不是黄金,更不是武器。只有当人民伟大了,国家才能真正伟大。归根到底,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决于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的价值。马克思在《致迈耶尔》一文中说:“有才智的人总是被一条条无形的线和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几个“燃眉之急”,更要注意到人民群众长期与长远的诉求和渴望。“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尤其是“群众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