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蜘蛛”

发布时间:2013-09-11浏览次数:68

段奇清

  在我们家乡,当说到一个人很“能干”时,会说他是一个“能蜘蛛”。当然,被称为“能蜘蛛”的人,其“能”一定是很不地道的,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有“能量”的人。那么,对这样一些“能人”为何如此称呼呢?让我们来看看明朝开国初的一桩公案。
  
  那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溧阳县(今江苏溧阳)一个叫潘富的衙役犯了事,其案子直接到了朱元璋的案头。看罢奏报,洪武皇帝龙颜大怒,随之下诏缉拿。应该说,一个小小的衙役,皇上下令,当是瓮中捉鳖,手到擒来。然而事情却是十二分的吊诡。
  
  当朝廷的抓捕小组悄悄来到溧阳时,哪里还有潘富的人影。是的,他已从内部得到消息,脚底下擦油——溜之大吉了。这可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逃跑行动:由一个士绅牵头,十三个知名商人参与,将潘富秘密转移到了安徽的广德县。抓捕小组跟踪追击,可他们竟和朝廷公差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当抓捕小组来到广德时,潘富在一帮人的庇护下,去了邻近的建平县。
  
  随之,一位具有较强反侦察能力的帮凶提出“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的见解,又将潘富秘密送到了溧阳。疲于奔命的抓捕人员闻风而至,结果依然又扑了一个空:一个大户人家又将潘富护送到了江苏宜兴。
  
  后来潘富又潜入浙江的崇德县,被一个叫赵真的盐贩子藏了起来。潘富最后躲到一座寺庙里,到抓捕人员前去时,和尚们竟然与官府追兵大打出手,致使一名公差被打伤。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帮助潘富,难道说他是一个仗义疏财之人,是一个广有善行的名士,朝廷将他抓错了?其实朝廷一点儿也没有错,潘富就是一个为虎作伥,撺掇溧阳县令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不法之徒。
  
  这样说来潘富一定是一个公关型“人才”了。可不是,为官不仁的溧阳县令李皋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一点。在李皋刚到溧阳上任时,潘富一出手就是“奇招”:科敛荆杖。他对李县令建言:以县衙的名义发一纸公文,让溧阳县的老百姓每人缴纳一根拐杖。就这么一个闻所未闻的公文,竟没有一人站出来说“不”。可潘富却一个劲地说“不”,当人送来拐杖时,他不是说长了,就是说短了;不是说细了,就是说粗了;或者说不够光滑,或者说太光滑,反正没有一根合格的。
  
  “都不合适,那该怎么办?”有人小心翼翼地问。潘富说:“眼看农忙季节就到了,你们寻找拐杖也会耽误庄稼活儿,干脆把拐杖折成现金得了。”话说得还怪好听的,其实他一开始心中想的就是要现金。这一下让李县令得了不少真金白银,也让他看到了潘富不同寻常的“能力”。
  
  既然有了一个“好”的开场,接下来的事就容易办了,什么理发要缴纳剃头税,走路要缴交通税,拉撒要交清洁税,一场接一场的“好戏”不断闪亮登场。李皋与潘富赚得盆满钵满,可老百姓却揭不开锅了。
  
  为了活命的老百姓推举了一位肯替他们说话的读书人——名叫黄鲁的为他们出面,直接到京城上访。谁都知道朱元璋年轻时,饱受官府的欺压盘剥,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他取得政权后,为了惩治贪腐,不惜推出“剥皮实草”的做法。且当时洪武皇帝又正在全国大搞反腐运动,潘富的案子也就要从重从快处理。让洪武皇帝万万没料到的是:一个小小的衙役,却怎么也抓不着。
  
  朱元璋盛怒之下,出了一狠招:从外围入手,凡是参与庇护潘富的人一律砍头,没收其家产。结案时,帮助潘富逃跑与窝藏的人竟有107户之多。
  
  潘富就是一个典型的“能蜘蛛”。而所谓的“能蜘蛛”,就是指那些善于织网——织出一张张盘根错节关系网的人。由于这些关系网的每一根“蛛丝”都是由金银打造的,用金钱织出关系网的他们当然要利用其捕捉更多的“金蝉子”。
  
  关系网再大也大不过天网,对于诸如此类的“能蜘蛛”,在其关系网的庇护下,也许能成为一时的漏网之鱼,但只要我们对他们保持高度警惕,“苍蝇”、“老虎”一起打,其未必逃得过疏而不漏的天网。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