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官风与民风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3-09-17浏览次数:99

  如何认识官风和民风,如何治理官风和民风,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一直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的很多观点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一、官风引领民风。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认为,官风与民风的关系,关键在官风,官风决定民风。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认为为官从政者的品行如草上之风,对民风起着引领作用。古语云:“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此外诸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孟子》)、“上多故,则下多诈”(《淮南子》)、“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晏子春秋》)等,都说明了官风正,则民风正;官风不正,则民风必颓。明代学者吕坤说:“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呻吟语·治道》)强调改变官僚的风气,比改变民风乃至知识分子的风气都要难,而一旦改好了,天下就能和谐发展,由此足见官风的重要性。

  二、民风影响官风。在强调官风重要性的同时,一些政治家和学者也指出了民风对官风潜在的反作用。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良好的环境中,人们通常会养成好的观念和品质;在不好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好的观念和品质。引申开来,如果不良风气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思维定势,人们大都见怪不怪,那么指望官风好转就只能是镜花水月。北宋王安石在变法改革中曾感慨“举国奢靡、全民腐败”,叹息“变成法易,变世风难”,他将变法失败归咎于触动了当时的世风,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民风的影响力。

  三、官员当作表率。中国古人始终强调官员在社会风气中的表率作用。如何发挥表率作用?首先是“为政以德”,如孔子特别强调当权者自律是一个大事,主张“为政在人”,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敦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中庸》也有类似的思想,“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讲的也是当权者与道德的关系。其次是遵守法纪,如《晏子春秋》所强调的“禁之以制,而身不先行,民不能止”。法令制度禁止的事情,统治者自己都不能身体力行,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停止做这类事。执政者、领导者只有带头遵守法令制度,以身作则,民众才会跟着遵守。

  四、民风重在教化。中国古代先哲认为,培育好的民风,道德教化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孔子所讲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就充分显示了对“德、礼”的倚重,对“政、刑”的疑虑。管子也曾说过:“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管子·权修》)孟子则径直主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由此不难看出,儒家道德引领、教化优先的思想,在树立好的民风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