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为官五行”说 品官箴 修官德

发布时间:2013-10-24浏览次数:194

司马延

  官德修养之优劣,关乎国家政权的兴衰存亡,影响社会风尚及民风的好坏。在我国古代廉政文化中,官箴作为历史先贤的为官准则,曾在官德修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九思《三平斋夜话》,提出“为官五行”说,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角度,对为官之德作了精辟概括。笔者长期搜集整理古代官箴,现姑借此“为官五行”说,对散落于古籍中的历代官箴作一粗浅梳理,以之为读者诸君研究廉政文化、加强官德修养提供参考之助。
  
  “为官如金,守沉默之慎,葆至真之性”
  
  成语“谨言慎行”出自《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为官者用言行引导民众,故在言行前应斟酌再三、顾及后果,切忌凭冲动而鲁莽出言行事。《论语·为政》云:“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谓要多听、多看,多请教他人,对怀疑之处要慎言,对自信的部分要谨慎地说出和实行,这样才会减少错误和懊悔。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才彰显“沉默是金”的价值。
  
  为政者应出言谨慎,切忌说话不过脑子。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倘言语不慎,影响所及,或朝令夕改、自食其言,或反复无常、不守信用,势必贻误政事,使自己的声誉受损。即如唐太宗所云:“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他还说:“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贞观政要·慎言语》)
  
  “忧患生于所忽,祸害兴于细微。”故为官者须慎言慎行,谨防为政荒嬉。应“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刘向《说苑》)由此看来,“沉默是金”是一种以退为进、静观其变、谋而后定的为政风格,也是一种审时度势、厚积薄发、大智若愚的为官智慧。
  
  恪守“沉默是金”,须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言当其时,言当其是,言中要害;以“葆至真之性”为前提,说真话、道实情,正道直行。倘以此句为循词,当言不言,圆滑世故,那就南辕北辙了。
  
  “为官如木,汲深层之养,持至善之性”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古往今来,文人志士多赞咏松之坚韧与高洁,如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喻艰难困苦中能见人格之高下;荀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将松柏与君子并列;陶铸赞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风格等。追本溯源,松树之所以冬夏常青、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在于其植根于沃土之中,“汲深层之养”。以松喻官,为官者应置身于民众的“厚土”之中,汲取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持至善之性”,为民众遮风挡雨,造福百姓。
  《国语·楚语下》:“夫从政者,以庇民也。”为官者应如老子所言“以百姓之心为心”,心系民生、关乎忧患,遗爱在民、庇荫百姓,万不可“唯损百姓以适其欲”。见之于河南内乡县衙的多个匾额楹联,当可视为官员“至善之性”的缩影——“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展现了古之官吏以百姓为天、关心民瘼、清廉勤政、潜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唐人魏征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为官者应着眼于“正本清源”,在官德修养上强基固本、端正源头,“持至善之性”,施政以仁,才能实现国泰民安。
  
  “为官如水,知载舟之理,达至清之性”
  
  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历史的经验表明,贪腐误国。“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左传·桓公二年》)若上行下效,贪贿横行,官吏腐败,必然会导致国家灭亡。所以,历朝历代的开明君主无不推崇为官清廉的治吏之道,严于治官,力戒贪腐,以求政权稳固。
  
  为官者是否清廉,事关人心向背、政权巩固和国家兴衰。因为,清廉是德政的前提和基础。古之所谓“公忠仁明”皆源于清廉。元人揭傒斯说:“廉非为政之极,而为政必自廉始。惟廉则欲必寡,欲寡必公。”清廉虽非为政之最,但却是从政之始,是为官者的立身之本。如果为官者连起码的清廉都难以做到,实施德政便无从谈起。
  
  古人对为官清廉“达至清之性”多有论及。宋人真德秀说:“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是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他美,莫能自赎。”武则天强调:“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武则天《臣轨》)同时,把官员清廉与否与“修齐治平”相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有“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人尚廉则身正,家尚廉则国安”之民谣。有鉴于此,为官者应谨记“载舟之理”,“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以清廉自持,慎始慎终,“达至清之性”,这样才能赢得民众拥戴,巩固执政的根基。
  
  “为官如火,疾腐恶之仇,存至诚之性”
  
  火者,物体燃烧所发出的光、焰和热也。“疾腐恶之仇”与忠诚坚贞相连,“行之发于至诚”。为官应“存至诚之性”,在于“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忠正者,以慈惠(百姓)为本。”(武则天《臣轨》)以“至诚之性”善待百姓,需要正道直行,秉持公平正义,维护百姓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势必为邪恶者所不容。所以,为官者应对百姓忠诚无私,疾恶如仇、刚直不阿、扶正祛邪,敢于“唱黑脸”,不怕得罪人。
  
  清人汪辉祖云:“得民在去弊,去得一分,即民受一分之福。”为官者应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精诚所至,憎爱分明。即如视民疾苦,心如火焚;关心民瘼,救民倒悬;潜心爱民、除弊兴利;对百姓冤屈之事,仗义执言,主持公道,为民纾难解忧;对邪恶不平之事,怒火中烧,惩恶扬善,为民撑腰;对不法之徒,铁面无私,严肃法纪,严惩不贷,皆是为官者应有的本分。总之,对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勇于与之抗争,而不能听之任之,更不可退避三舍。“为官避事平生耻”。倘为官者见百姓受难,心如枯井,波澜不兴;面对邪恶,麻木不仁,甚至趋炎附势,与邪恶同流,只能为百姓所唾弃。
  
  由此来看,为官者不能止于清廉,还应视贪腐若仇敌,无私无畏,为民除弊,不辱使命,而绝不能当“好好先生”、做“太平官”。而这种对百姓的“至诚之性”,也是一种难得的高尚情操,即如荀子所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为官如土,承厚道之德,秉至美之性”
  
  《易传·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孕育万物,博大深沉。为官者的“厚道之德”应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容纳百川,容养万物;而唯有品德高尚者,方能担当大任。为官者品德高尚,厚待百姓,才能凝聚人心,成就事业。
  
  厚道,可解为待人诚恳、能宽容、不刻薄,表里如一,不夸夸其谈、不阿谀逢迎等。做人要厚道,为官者更应“承厚道之德”,雅量容人,善待百姓。倘能如此,便如冬之阳光、夏之清风,令人可亲、可信、可敬,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国语·晋语六》:“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意谓厚德与有福相连,厚德者才能服众;若无德而得福,原本就不正常,若再得到多人服从,最终就会受到伤害。
  
  天地间,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之上。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是大地母亲的儿子,当其紧贴大地时,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所向无敌;而当敌人设法使其脱离大地时,便死于敌手。官员来自人民,应扎根于民众之中,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官者的“厚道之德”和“至美之性”,可集中展现为“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亦如孔繁森所言:“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倘能由此出发,厚待百姓,潜心爱民,多为百姓谋福祉,就能成为人们爱戴的好官。